注:本文价格信息整理自公开资料,仅供参考,实际价格以陵园公示为准。
“报庙”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具体来说,当老人去世后,孝子及本家子侄会一起哭着到村头的土地庙(或其他被视为神圣或固定地点的庙宇)去报告死亡的消息。这个习俗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不仅是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,也是对生命珍视的体现。
报庙的地点,总的说是土地庙。其实,土地庙是一个大概念,城隍庙、山神庙都是土地庙一类的。在一些地方,还有五道庙。“五道庙”供奉的是“五道将军”。是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。他还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权力,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。正因为五道将军的“权限大”且具有同情心,富于正义感,所以老百姓喜欢他、信仰他,就建庙奉祀他,庙宇遍及全国各地。在有些地方,报庙也要报到五道庙。
人“不行”了,也就是将要咽气了、弥留之际,子女们就要抓紧为将要死去的亲人洗漱、净身,一边喊着亲人(俗称“叫魂”),一边为其“妆老”,即穿送老衣,尽量在其“还有一口气”时,把“妆老”做完,再整理发型,戴上帽子,穿上鞋,再帮着合眼闭嘴,切忌睁眼张嘴。待收拾停当,抬上灵床。
“妆老”(有的叫“妆死”),就是给逝者换上“寿衣”。寿衣多数是逝者生前置办或病危时买的,也有的是病者逝世后才去买的。颜色是,多用蓝色、白色、黄色,忌用黑色、红色。民俗认为,黑色衣服为铁衣,逝者穿上会走不动路;穿红色衣服,会变成厉鬼;也不能穿皮衣皮裤,否则逝者会转世为兽。为逝者穿衣时,不要将眼泪滴到逝者身上,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逝者。一般贴身的是白色内衣,接着是黄色的褂子,蓝色的袄或袍子等。 据说古代“妆老”,不能直接把凉衣服给逝者穿,而是先让孝子或亲属反面层层穿好,再脱下来穿到逝者身上(寓意暖衣)。
灵床,一般用老式的木床。老式木床没有床头,四边没有围挡,有围挡的要去掉,不去掉就把死人“困”住了,灵魂就不能走了。床上要铺上谷草,谷草上再铺上新褥子。一切准备就绪,死人就可上灵床了。死人要头西脚东、仰面而躺,寓意顺利地去西方极乐世界了。
收拾完毕,孝子孝眷就要赶快报第一趟庙了。报庙时不穿孝衣、不穿鞋(现在一般都穿鞋了),在引领人的带领下,男前女后、子前孙后、长前幼后,依次列队哭嚎着前去报庙。到了庙上,引领人点着几张烧纸,就哭着回返了。到了胡洞口和家门口都再烧两次烧纸,之后就回家了。所以报庙也称“点纸”。
报第一趟庙时,家里的女“乡客”就紧张地为孝子孝眷准备孝衣了。孝子孝眷回来后,就赶紧穿上孝衣再去报第二趟庙。
农村人朴实厚道,邻里互助,蔚成风气,向来有“红事不请不到,白事不请自来”的习惯。在乡村生活的情境之中,“白事”这一关乎生死的庄重事宜,其发生往往颇具突发性。一旦村内有某位村民离世的消息传出,仿若借助了无形的传播之力,旋即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村庄的各个角落。此情形之下,无需刻意进行专门的告知流程,众多村民们皆会秉持着乡村间淳朴互助的传统美德,自发且主动地纷纷赶来,以提供各类力所能及的协助。在农村特定的情境下,诸如筹备治丧相关事宜之时,部分村民会积极投身其中,主动协助筹备各类治丧物品以及张罗白事所需用品,皆能依据自身能力贡献一份力量。要知道,在此等关键时刻,若未能履行相应义务,那么在往后的乡村生活里,极有可能遭受村民们的非议,被指责为不明事理、不懂乡村传统之规仪。
按传统,一般早、中、晚报三次庙。过去由于家里穷,生活条件差,一般都是次日就出殡了,有的凌晨或早晨死的人,当天就出殡了,很少有“排三”的。所以,有“好鬼难得七趟庙”的说法。当然现在条件好了,一般都是“排三”了,报七趟庙就不成问题了。
七趟庙中,最后一趟庙最隆重、庄重,也叫报大庙。报大庙时,孝子孝眷、前后院的、各路亲戚等都要参加,人多的哩哩啦啦一长队,能排一二百米。前面是吹鼓手,引领人领着一队人,浩浩荡荡,哭声震天。引领人有意迈着四方步,慢慢地走着,中间还不断有人拿着板凳挡路,叫吹鼓手大吹一番。这一趟庙下来,至少一个小时。
有的在报最后一趟庙时,还念叨一段词:土地老爷本姓韩,不住东北住西南,家家都把你来拜,阴阳路上你为先。小庙不大能管事,一副对联写的全。都说庙小神通大,一方水土万民安。时为福德正神在,土地老爷坐中间。民心安生成文书,岸上摆文武旁观。青龙白虎两扇门,善恶自有天佑安。都说阴阳路途远,土地老爷第一关。儿女送亲到此处,左三圈来右三圈。打开生辰文书看,上下对照必得传。儿女孝顺几十载,送上纸钱祝平安。文书送到保先人,民间报庙六千年。如今了却生前怨,瑶池大道你成仙。
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,报庙也简化了,改成了三趟庙,有的干脆连庙也不报了。我认为改成三趟庙较为合适,第一、二趟庙和出殡的中午最后一趟庙保留,也不失传统的流传。取消报庙真的不可取。
报庙的传说与土地庙有关。在古代,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由黑白无常带着前往阴间,而在正式报到阎王之前,灵魂会在土地庙暂时停留。然后跪在门前等待着自己的孙男嫡女前来报庙,报庙人不到,逝者是不能也不敢起身进庙的。因此,亲属们会前往土地庙报告死者的消息。报庙的目的是为了让土地爷(阎王爷的手下)暂时管理死者的灵魂,并通过烧纸钱等方式“贿赂”冥使,希望逝者在阴间能够得到善待。报庙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亡灵的敬畏。这种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,也是对冥使的一种祈求和感谢。
整个报庙的过程,庄重肃穆到了极致。报庙队伍中的每一个人,都怀着对逝者深深的敬重与眷恋之情,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、每一项流程。从出发时的整理队伍,到行进中的步伐节奏,再到抵达庙宇后的祭祀仪式,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。他们深知,这是对亲人最后的守护,是让逝者灵魂得以安息的重要保障,唯有如此,才能让逝者安心地离开,走向另一个世界。
生老病死,一切都是自然现象。人生自古谁无死,只要常活我心中。视死如生,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。报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对生命的尊重。它传递了对未来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,同时也体现了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。通过这种方式,人们试图为已故亲人寻觅到安息之所,同时也希望亡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安宁。
(浏览:)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注: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相关诉求,请联系 400-0000-391
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:陕ICP备2021010630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