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别提示: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(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),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,随时间都会有变动,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,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,如有异议,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,敬请见谅,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,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。谢谢!
民政技能人才是国家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支撑民政部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力量。近日,民政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“八级工”制度,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,通过设立特级技师、首席技师等职级,持续提高民政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。《意见》以“技能培训+职业发展+政策保障”的体制机制为核心,以完善强化制度设计、拓宽职业发展通道、强化专业技术保障为抓手,全方位、系统化破解制约民政高技能人才短缺与服务质量不均衡的难题,推动民政服务从“基础保障型”向“专业优质型”转变,为应对人口老龄化、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提供重要支撑。
近年来,随着教育体系升级与产教协同形式的改进,殡葬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,但技能培训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、培训内容与岗位的技能要求不衔接、培训对象对自身培训的动因不足等问题,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能的提升。本文从培训内容、培训方式、评价与反馈等综合影响因素出发,探讨如何提高培训效能。
细化培训内容
为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符,要紧密跟踪殡葬事业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新。
一是研究培训需求。通过走访企业、与员工座谈、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式,调查掌握具体培训需求,提高针对性、实用性。
二是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。在培训中增大实践操作课程的培训比例,通过模拟工作场景或实际现场操作,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核心技能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三是重视思政课堂。注重学员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,注重运用说理疏导法、榜样力量法、比较教育法、红色数字资源法等方式使学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、激发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,以满足技能人才全面发展需求。
四是加强课程创新。在殡葬服务领域,民政技能类职业包括殡仪服务员、遗体防腐整容师、遗体火化师、公墓管理员等4个职业,随着民政事业的发展进步,上述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不断充实完善。另外,由于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不断出现,为保障培训实效性及前瞻性,要适时更新培训内容,并根据殡葬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,将最新技术成果、行业动向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当中,培养学员学习兴趣,更好适应环境。
创新培训模式
传统的培训模式往往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,这与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有差距,因此,创新培训模式同样重要。单位内训、院校培训、机构专训、观摩交流、团建拓展、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并举,在培训方法上不断创新,如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、工学一体化培训、技能大师工作室示范引领等。
线上线下融合模式—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,将传统培训中时间、地点等局限打破,学员可在线上或线下等进行学习,自行选择学习时间、地点,自主学习,达到快乐、放松地学习知识,提高技能的目的。
工学一体化模式——主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,学员既可以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学习,在平时工作中也能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。“做中学,学中做”的学习形式有助于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与动力,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。
技能大师工作室示范引领——依托殡葬行业领军人才开展分层培训和专项培训,可以优化课程体系,缩短技能转化周期,促进技能传承与服务质效升级,强化职业认同感,从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向着专业化、长效化发展。
优化评估机制
以科学性、动态性、激励性原则为基础,以多元评估、即时反馈的闭环、技术手段与政策激励来实现培训的最大效用。
一是以发放问卷、访谈等调研方式,掌握培训课程、师资力量与教学形式等内容的学员满意度,动态地进行优化调整。
二是围绕理论测试、技能考核、岗位跟踪、年度业务考核等环节,建立全程评估指标。
三是以长期跟踪为周期,在定期回访的基础上,以数据采集的成果为分析依据(包括殡葬客户的满意度与工作效率数据采集等),形成技能的转化。
四是将培训与考核的成果运用到岗位晋升以及薪资福利方面,对于未达成标准的学员进行二次培训或再考核。
五是进行社会宣传,以媒体报道、经验交流等方式为载体,向社会大众讲述民政技能人才培养的历程,展现人才的先进性、示范性,以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。
(作者聂继国系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党支部书记、主任,卫艳茹系北京市东郊殡仪馆殡仪服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)
(来源:中国社会报)
(浏览:)
注: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相关诉求,请联系 400-0000-391
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:陕ICP备2021010630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