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别提示: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(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),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,随时间都会有变动,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,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,如有异议,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,敬请见谅,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,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。谢谢!
中国社会报《殡葬周刊》报道 他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过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,也是为中英民间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行者。今年是乔治·何克诞辰110周年、逝世80周年。4月3日,乔治·何克亲属访问团一行11人来到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,祭奠抗战时期为“工合”培黎学校献身的英国国际主义战士——乔治·何克。中国国际电视台(CGTN)欧洲分台摄制组随团全程记录并采访、了解纪念碑背后的故事,用纪实影像见证中英人文交流的重要时刻,为央视《乔治·何克》纪录片沉淀下穿透荧幕的精神厚度。
“一位中文名字叫作何克的英国记者,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,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,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,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。”2015年10月,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期间,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、休戚与共的故事,提到了英国记者乔治·何克的感人事迹。
2016年5月,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上海福寿园为乔治·何克竖起了纪念碑,向世人宣传弘扬这位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的宝贵贡献。
随后,访问团一行为乔治·何克纪念碑敬献鲜花。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人文研究员、乔治·何克纪念碑守护人罗盘向大家介绍了乔治·何克纪念像的创作者——上海福寿园艺术创作中心的青年雕塑师王铮。
祭奠仪式结束后,访问团一行与福寿园团队在乔治·何克纪念碑前合影留念。福寿园国际集团文教委主任、首席品牌官邬亦波代表福寿园,向乔治·何克亲属赠送文创礼品。他表示,希望今后双方以纪念碑为精神纽带,依托工合国际的深厚渊源与福寿园的文明载体,持续深化中英两国人民的人文互访与交流合作。愿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,在新时代的滋养下生根发芽,让中英友谊之树常青,共同谱写文明交融的新篇章。
乔治·何克(1915年—1945年),英国人,国际主义战士。他1938年来到中国,曾先后担任“工合”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、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。
乔治·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,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,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。毕业后,乔治·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,经美国、日本,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。在这里,乔治·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,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留华考察。
1938年夏,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,把乔治·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·艾黎。艾黎告诉他,自己正在搞“工合”运动(即“中国工业合作协会”),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。与路易·艾黎会面后,乔治·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,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。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,使乔治·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,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。
1940年初,乔治·何克担任“工合”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,并被艾黎选中,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。1944年秋,学校迁往甘肃山丹。1945年夏,乔治·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,年仅30岁。在弥留之际,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:“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。”
(浏览:)
注: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相关诉求,请联系 400-0000-391
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:陕ICP备2021010630号-2